何謂C、I、D型體態?教你讀懂「身體組成分析」報告|InBody型號迷思解鎖
已更新:2022年1月23日
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
身體組成分析的測量只是代表一個現在的「狀態」,了解現況後,才會知道要針對哪一個部分
進行改進。所以第一次測量後,你會知道自己是「哪一款人」,下一步就是「怎麼積極改變」,邁向更好的你。
我在(2020年)年初購買了自己的第一台Inbody 170機器(身體組成分析儀)後,開始開放讓在意自己體態的朋友測量。但卻發現很多人是有量沒有懂,或是了解結果卻不知道要怎麼樣開始去改變或調整。
PS當初其實也有考慮多購買InBody270,因為價錢其實只差一些些(當初購買25萬多,再多2萬即可升級)。但在當下測試、連續測量比較下,我發現是誤差值才正負0.1,且廠商也掛保證跟我說,用同一台機器頻繁測量即可。很慶幸當初沒有多花錢買InBody 270。
接下來,我們會有一系列的文章,讓大家破解更多迷思。
為什麼不要在意體重?
舉個例子,大家就懂了。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連勝文跟林書豪身高、體重接近的故事吧?明明看起來差異囧大,但實際上,兩人的數值是差不多。為什麼會這樣呢?
答案顯而易見:脂肪跟肌肉的密度差距很大。

第一次測量,這個數字就宣告死刑了嗎?
一個很重要的觀念先跟大家分享,身體組成分析的測量只是代表一個現在的「狀態」,了解現況後,才會知道要針對哪一個部分進行改進。所以第一次測量後,你會知道自己是「哪一款人」,下一步就是「怎麼積極改變」,邁向更好的你。
一但開始測量後,就會建議大家要設定自己的目標、持續監控,用後續的改變作為判斷的依據。不要因為第一次的數字就嚇死了。
身體組成分析的數字判讀
先來看懂數據怎麼說。首先你要先知道,目前比較廣為人知的身體組成分析機器都是Inbody公司出產的,有170、270、370多種型號,數字越大,代表越後期出產。
但是不論型號,機器所測量的數值結果及演算法邏輯相同,差別只在於提供資訊的「精細程度」。但整體來說,只要是Inbody品牌系列的,公信力都是一樣好的。
以下將以Inbody機器為例,讓讀者了解一堆花花數據的報告,究竟該怎麼理解才正確。
InBody報告有五個parts: